新冠凸显了中日关系的 “二元性”——展望包括“批判性”和文化交流的对话

是否留学是为了 “去到那里”?网络能代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跨文化的体验吗?

“我不想再浪费时间了。”在上海读研究生的早见优哉(23岁)这样解释自己从学校休学的原因。 从同志社大学毕业后,他到上海复旦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他说这是他自2017年到上海进行语言研修之旅激发的志愿。 然而,由于新冠疫情的传播,他无法前去上海,于是在网上上了超过6个月的网课。

“不能去到中国对我影响很大。我觉得留学只有去到当地才有可能”。他认为,在中国生活,与当地学生交流,亲身感受中国社会的变化是必不可少的。今年3月开始的新学期,他也没有希望能够去中国。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向学校请假。

由于出境的限制,越来越多的学生放弃了出国留学的计划。 据日本学生服务组织统计,2019学年出国留学的日本学生人数比上年下降6.8%。在主要留学目的地中,中国的降幅最大,同比下降22.5%

放弃出国留学的理由之一是很多人认为,真正的文化交流是出国留学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根据留学支持公司ICC咨询的调查,在疫情时期,学生的留学意愿与疫情前并无太大差别。但是只有约30%的学生回答他们会选择接受网课学习。

根据早稻田大学铃木规子教授的调查,学生们不仅希望获得语言和知识,还希望与当地人交流,体验当地文化。

21岁的三田明绘是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三年级的学生,她也表示,通过网络留学不能如愿地进行互动,这让她很沮丧。在中国留学的时候,她可以积极地和中国学生互动,让他们在学习上帮助她,参加社团活动,但现在她只能在日本上网课。

“现在我直接和老师交流,学生之间的交流减少了”她说。 她还表示,虽然自己很想参加所加入的动物保护社的活动,但无法通过网络参与实际的动物保护活动。

新冠疫情凸显了中日关系的 “二元性”

通过留学等文化交流,人们可以认识到对方国家也有 “活生生的人”。 早稻田大学从事亚洲研究的中嶋聖雄教授表示,民间交流的意义在于可以“面对面交流”,尤其是在学生层面。 中岛教授指出,学生交流的意义在于,“在与对方交流时,双方都需要努力理解对方的语言,由于对方也是大学生,双方可以通过分享共同的担心和困难加深交流”。

据Genron NPO 2020年的调查显示,在经历了领土争端等政治冲突后,多数人认为中日民间缺少信赖,阻碍了双边关系的发展。 此外,90%的日本受访者表示对中国 “印象不好”,为2016年以来最高水平。 相反,45%的中国人表示对日本印象好,只有53%的人表示印象不好。

中嶋教授指出,新冠疫情凸显了日中关系的双重性。2019年,在疫情发生前,中国游客在到访日本外国游客中占比最高,占总人数的30%。中嶋教授还提到了以留学生身份来日本的中国学生,他说:“我想,人际交流往来的停止,也从正面揭示了中国人在日本的经济和学术存在有多大,以及日本受到中国的刺激作用有多大。”

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青年副研究员王广涛在2月16日的文章中评价了新冠疫情传播初期中日之间的物质支援,并称 “日本政府和民间的善意是显而易见的”。他进一步指出,这种基于善意的交流“将使基础薄弱的中日民间关系得到改善”。 另一方面,该中心3月9日发布的报告指出,前首相安倍晋三的辞职和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影响了日本和中国的公众情绪,“展现出中日关系脆弱的一面”。

除了批评中国政府在新冠疫情初期的应对措施外,中国的 “消极方面”从2020年开始的一整年里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包括香港问题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人权问题。 中嶋教授指出,新冠可能引发了日本长期存在的 “亲华”和 “反华”等两派对华态度之间的更为复杂的相互影响。 中嶋教授将当前的日中关系描述为 “日中关系正反两方面的情况已经明朗化、综合化”。

中嶋教授指出,在疫情期间中,双边关系面临的挑战是如何根据已经显现的 “二元性 ”考虑如何与中国打交道。 他说,学生和其他年轻人可以从积极的意义上超越双方既有的交流历史。他说:“相互理解可能会以不同的方式发生,通过电影和动漫等基于文化的交流,而不是政治和经济。”

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网上国际交流的现状

除了出国留学,提供了解其他国家机会的学生组织活动也受到影响。 每年举办一次中日大学生交流活动的日中学生会议,由于新冠传染病蔓延,决定2020年取消举办活动。

该学生团体成立于1986年,曾在中国和日本轮流举办活动。学生们在一起生活三周时间,围绕历史、教育、媒体、体育等7个话题进行讨论和深化交流。 但今年由于疫情限制了人员流动,虽然他们考虑过在网上举办活动,但我们认为这样不是一个有凝聚力的活动。

22岁的中方第39届执委会主席李小萌说,他们不仅考虑到网上举办活动的技术问题,还考虑到舆论的影响,所以决定不举办。中国在疫情初期反应在国际上受到了批评,同时也有其他种种因素可能影响这一活动。

24岁的委员会副主席李冠儒仍想举办活动,但最终决定不办,他说:“在网上无法重现面对面交流的感觉。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决定,如果需要线上举办的话,就把活动推迟一年。”

虽然2020年的第39届活动被推迟,但接力棒已经传递到2021年的第40届活动,通过在Facebook等社交网站上传播日本和中国文化信息。 组委会前主席李女士说:“我希望我们通过发布有趣的内容来缓解新冠疫情的焦虑。” 

2020年11月由新成员组成了第40届执委会,并将争取8月在中国举办线下活动,但线上举办活动的后备计划也在筹备。 第40届日方执委会主席、21岁的金田彩音说:“我认为,如果可以把这次日中初中会议办好,就能以新的方式为日中友好做出贡献。我想希望不同的角度,融合日本和中国的各种观念,打造一个永远留在我心中的会议。

参与日中交流以及日中学生会议的RLead Asia于2020年8月22日至23日在网上举办了一场活动,这在组委会中引起了争议,因为大家对于在网上而不是面对面地举行活动有不同意见。 22岁的组委会主席刘氷森说,活动决定这样举行是因为不想浪费迄今为止已经埋下的“中日交流的种子”。

RLead Asia是由日本和中国的大学生进行小组和企业参访的经济交流项目。通过在文化交流中融入商务元素,这一项目致力于扩大日中交流的范围。 组织名称“RLead”有理解(英文read的意思)并引领亚洲的意思。 RLead成立于日中关系因尖阁诸岛(中文名:钓鱼岛)问题恶化的2013年。

刘先生,组织的委员会主席,回忆在线活动说:

这两天的在线交流,我们收到了很多积极的反馈。 另一方面,在休息和其他时间,参与者很难自由地与其他人交谈,因为人们要通过设备在网上交流而不是直接在互动。 通过这个项目的策划和管理,我觉得建立更紧密的线下关系是可能的。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的三田女士主持策划了在线活动,认为可以不必任何费用就能与人们轻松互动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另一方面,她指出,由于网上联系起来非常容易,网上交流可能难以深入了解对方。组委会主席刘先生也表示:“我觉得最大的挑战是如何打造和线下一样的强连接。我们能够就一个单一的话题展开讨论,但在网上很难像和在身边的人一样交流。” 除了赞赏这个项目外,一些参会者还说,如果能有更多的个人层面的互动就更好了。

不过,在线活动也有积极的一面。“在网上,我们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比线下要少得多。”刘先生说。传统的项目安排是在一个位于东京的训练营。 近一半的日本学员来自东京,需要履行前往参加项目的中国学员也大多来自来自大城市。 而通过在网上举办项目,两个国家都能够吸引到来自更多不同地区的参与者。“我觉得这种多样性是在网上举办活动的最大优势,”刘说。他还说:“网上交流的好处是,即使在(活动)结束后,也可以随时为大家创造一个聚在一起的场景。”

新一代人不仅要友善,更要 “批判”,走向日中之间基于对话的交流

虽然学生之间的线上和线下交流都很活跃,但整个社会支持中日民间交流的力量还很薄弱。 早稻田大学研究中国教育的小林敦子教授表示,目前的日中交流 “从民间和基层层面来看,正处于一个难点”。 这是因为迄今为止支持日中友好活动的那部分人正在老去。

在上一次世界大战后对中国的赎罪感的刺激下而参与日中交流的那一代人已经80多岁了。 在上世纪80年代前半期日中关系相对较好的时候,在中国留学的那一代人大部分已经50多岁了。 小林教授说:“我希望年轻一代能对日中交流产生哪怕是一点点的兴趣。 ”她还表示,中国将继续发展,世界的未来离不开中国,从这个意义上说,“构建日中交流管道很重要”。

正因为曾推动中日民间领域交流的人已经老去,所以关注到下一代人将创造的新的交流形式。 早稻田大学教授中嶋聖雄说:“我希望大家能从自己热衷的事情或喜欢的事情开始交流”。 此外,他还指出,重要的是进行对话,包括批判性,而不仅仅是表现得“友善”,尤其是在私人领域和学生层面。

文化交流成为多国化的:从更广阔的角度看彼此

此外,还需要从更广泛的角度重新思考日中关系。 中嶋教授说:“从积极意义上讲,文化是没有国界的,所以我认为可以以文化为契机,超越双边关系(包括第三国)来思考日中关系。”

例如,文化交流正在变得 “多国化”,据Business Insider3月31日报道,一个将越南歌曲与日本动漫人物和中国游戏人物相结合的二次元视频在YouTube上的观看次数超过了1亿次。 中岛教授指出,年轻人之间这种文化交流,比如通过流行文化,可以让我们在亚洲的大背景下思考日中交流的问题。

谈到中日文化交流,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的三田女士说:“中国的化妆品在日本很流行,带有中国服饰图案的衣服在日本也很流行,我希望能由此改善对中国的印象”。 曾任日中学生会议副主席的李先生说,他现在还经常与通过其他日中交流会认识的日本朋友一起打日式麻将。 他说:“我希望通过对对方国家的真正兴趣来引发交流。”关于日中交流的理想形式,他说:“我认为没有必要把历史问题当成必须谈的大问题。他还表达了参与日中学生交流活动的愿望,他说:“我想结实各种不同的朋友。”

RLead Asia的刘先生表示,希望更多的日本人和中国人能够消除对彼此的刻板印象和偏见,“在尊重彼此个体的基础上建立联系,进行真正的交流。”

.

.

.仅仅在 “友谊 ”的口号之下进行相互赞美,或者重复基于政治议程和陈规定型观念的非建设性批评,都无法建立起一种能够长久延续的关系。

就像动漫、时尚等文化形式使年轻一代对其他国家产生兴趣一样,作者也被提醒,通过交流的 “切入点 “的多样化,探索加深相互理解的新可能性。

我的希望是通过前辈建立的关系和新一代人所建立的关系,我们能够以 “朋友 “的身份直面对方,不存偏见。等到出行限制解除,人们可以自由出入的时候,我想邀请你来这里看看。

(作者:田村康剛、译者:郭雨辰)

Follow

THE LEADS ASIA is a platform to unite, inform and inspire young leaders across Asia and beyond. Some of our contents are more actively posted on the official social media accounts, so follow us to get the latest updates.

Translate »
%d